Search

家人不放手
文:陳曉蕾

  有一位腦退化症患者,剛開始出現吞嚥困難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家人不放手
文:陳曉蕾

  有一位腦退化症患者,剛開始出現吞嚥困難,和家人一起去吃飯,吃魚丸時不小心哽到了,無法呼吸。送到醫院,醫護人員忙了一輪才把魚丸抽出來,病人早已昏迷,哽咽時缺氧腦部嚴重受損。這樣的情況,醫生知道急救都沒有用,可是家人堅持一定要搶救,醫護人員連續做了十分鐘心肺復甦法都沒起色,本來要停止,家人說:「繼續!」於是又再繼續半小時。
  病人最後的面容,是七孔流血的。
  醫生很不好受,八、九十歲的老人,骨頭都脆了,這樣按壓不斷骨折。其實醫生也可以拒絕家人,可是顧及家人情緒很不穩定。如果醫生本身很有權威,或者很懂得安撫家人情緒,也許可以叫停,可是一般醫生都會擔心被家人投訴。

病人最好可以自己作決定。現實是老人科的病人一般比較衰弱,即使自己有想法,但周圍的人說不要、不好,就不會作聲,
而腦退化症的患者,到了中晚期就更加沒有自主權。坦白說,初期腦退化症患者是很難為日後作準備的,不容易談。美國有一些輔導員專門負責與初期腦退化症患者討論醫療意願,方法是一開始就說晚期照顧計劃:你有這病,如果到時你有些事不能做,例如不能自己洗澡,那你會想誰替你洗?不能去廁所時,想誰幫你?你想太太,還是工人?你叫太太,那太太會否很辛苦?會否工人也可以接受?
不用一次過說完,遲一點又再問,慢慢談到更艱難的決定:如果到時吞嚥困難,想繼續用人手餵,還是插胃喉?

不過我覺得香港的患者,未必會想談這樣長遠的事。因為初期的病徵已經很困難,心情非常複雜,知道自己變差,是很無可奈可的,病人一般有兩種反應,一是很擔心,一是否認,盡量相信自己可能沒什麼事,不當一回事。前者不宜再談晚期的醫護安排,後者會拒絕談。
而大部份早期認知障礙的,已經是老人家,你跟八十歲老人說十年後可能這樣,他可能覺得到時已經不在了,那就不用理。實際人們是會活到九十幾一百歲,但他心理上不會想這樣遠的事,不想跟你談。
所以家人的看法是重要的。如果家人可以放下,尊重長者的權益多一點,看到長者是在受苦,要了解到插胃喉等,全部都是老人家在付代價。


撮自《好好地老》逢周五刊登

人人都會老,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。
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,連月訪談結集成書《好好地老》,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,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,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、面對死亡。醫院本應是個「救命」的地方,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?護理服務如何能夠「以人為本」?

紙本搶購一空
電子書有優惠:shorturl.at/ghFQ8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香港記者,關注又熱又老又窮的香港, 這裡每個album紀錄不同的報導. 另一個人臉書 [陳曉蕾]歡迎follow
View all posts